开元棋牌 分类>>

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综述棋牌游戏- 棋牌游戏平台- APP下载

2025-08-15 13:57: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棋牌游戏大全,棋牌游戏app,棋牌游戏平台,棋牌游戏赌博,棋牌娱乐,棋牌娱乐平台,棋牌论坛,棋牌,开元棋牌,棋牌游戏有哪些,斗地主,扑克游戏,麻将,德州扑克,牛牛,麻将糊了,掼蛋,炸金花,掼蛋技巧,掼蛋口诀,抢庄牛牛,十点半,龙虎斗,21点,贵阳捉鸡麻将,牌九

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综述棋牌游戏- 棋牌游戏平台- 棋牌游戏APP下载

  活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先生发来贺电。他说,中国有句成语叫“见微知著”,希望各位影视工作者,艺术创作者,运用微电影这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理念,吸引大众参与,创造艺术精品,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我也很高兴的看到,这次活动是艺术下乡的生动实践。你们着眼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践行了对环境资源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郑重承诺,对影视领域与环保领域的公益性联合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本次活动于2014年10月在京启动,面向全国征集微电影优秀作品,共收到作品1360多部,全国160多家电视媒体、宣教中心、影视公司和100多所高校全力支持,5000多名微电影爱好者踊跃创作。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微电影人也参与其中。经过评委会的认真评选,纪实类、剧情类、宣教类、高校类、短片类以及动漫、MV、广告等类别的奖项尘埃落定,同时还产生了“万峰报春”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短片、最佳创意、最佳少数民族作品奖和最佳指导教师奖,可谓作品精彩,奖项纷呈。

  黔西南州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在这块拥有无限潜力的土地上,“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丽黔西南”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2013年、2014年成功举办的两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无疑使黔西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一个更新的起点上。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以建设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黔西南州积极推进“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通用航空、大会议会展”八大平台建设,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着力打造治疗、康复、养生、养老基地,建设健康服务业开放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

  微时代,大机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围绕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地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把产业做强,把城镇做特,把生态做美,让城区成为景区的会客厅,景区成为城区的后花园,加速以新思维、新路径、以美丽乡村为目标,建设美丽黔西南。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微时代、全媒体、新兴义”主题,就凸显了这一时代特色。万峰林国际微电影大赛永久花落万峰林,落户兴义,通过全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节点随意化、传播速度迅疾化、传播范围广泛化、传播效果扩大化,黔西南必将聚焦更多的世界关注。这是黔西南在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运用全媒体微时代传播新特点的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

  谈及微电影的发展,冷凇说,由于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大家没有太多时间去欣赏“长”的东西,微电影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以其制作周期短,宜于转发,传播速度快,制作门槛低,资金投入少等优势,通过它短小的、瞬间的震撼力去感染观众,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此次活动,有很多专业类的老师、学生都参与进来,非专业的也参与到其中,比如医科大学、林业大学、石油大学等等,这说明了其实拍摄微电的门槛并不高,这是从低门槛的角度上来讲,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微电影的发展才会很蓬勃、很迅速。

  冷松认为,在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微电影需要国际化传播的问题,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去构思,讲述中国故事,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故事;其次是需要精品化,此次活动,对1360部作品进行认真筛选,最后确定两百部获奖,大部分作品质量是参差不齐的,也就是说有些微电影的质量还不行,所以它需要精品化;第三是需要标准化,目前,微电影的标准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明确的标准,还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对它进行规范。就是基于微电影有国际化、精品化和标准化三大需求,才举办“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目的是把微电影的这三个标准做好。

  在传播学上,有一个观点叫“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传播要重于普通大众,也就是把大量的文化精英聚集在一起,形成传播“领袖”,让他们去转发、去传播,这样的方式将会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比如说,马云要是发一条微信,转发率一定是特别高的,普通人发一条可能就没有多少人看。因此,活动所邀请的,都是在微电影拍摄者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这次几百人的活动中,如果一个人发一条微博、微信,转发出去的就可能是四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人都能看到。这次活动收到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先生发来的贺电,受到了联合国的祝贺和认可,这非常不容易,所以特别希望把这样的活动搭建成为一个国际平台,把万峰林微电影盛典打造成为品牌,通过举办微电影节吸引“意见领袖”和文化精英来关注黔西南、关注兴义、关注万峰林。

  在运用微电影加强对外宣传方面,冷凇认为,黔西南可以在“请进来和走出去”上下功夫,举办这次活动做的就是请进来的工作,把专家、学者和微电影拍摄爱好者请来之后,大家自然就会去拍摄,拍摄之后就会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要走出去,就是要多组织州内这方面人才和爱好者到其他先进的地方学习交流,不断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今后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万峰林微电影采风活动,让更多的电影人带着他们的设备,到黔西南来创作采风。同样是在万峰林,不同的人就会拍不同的故事,有的拍人、有的拍景、有的拍事,有的可能搞创意创作或者是广告创作,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时代来讲,传播比制作更重要,所以就需要一些行为性的组织,比如说,黔西南州最近在搞的“快闪”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传播方式。黔西南在宣传上做文章,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个方面都做好。

  冷凇感慨,黔西南最美的风景是人,这里的人给他的印象是热情和纯朴,这里的海拔、温度、湿度、天气特别适合人类生存,这里的人民只争朝夕去发展自己的社会,去追求小康生活,黔西南的美景是全世界所独有的,万峰林一年四季任何时间都适合观赏,处处都是美景,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景色,来到黔西南,感觉这样的地方能够“洗肺、洗心、静心、静肺”,这里没有大城市的雾霾,来到这里心灵的雾霾也没有了,相信这里将会成为广大微电影创好者的乐园。

  作为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的嘉宾,赵天晓来到黔西南,带来了新思路。在他看来,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以“微时代、全媒体、新兴义”为主题,凸显了时代特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已经全面进入全媒体时代,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而且传播的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节点随意化、传播速度迅疾化、传播范围广泛化、传播效果扩大化。全媒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在内的各类媒体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接受资讯的强度,而且针对受众的寻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提供给受众,实现对受众的全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结合黔西南州的特点,赵天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围绕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两会提出黔西南州要因地制宜地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把产业做强,把城镇做特,把生态做美,让城区成为景区的会客厅,景区成为城区的后花园,加速以新思维、新路径,以美丽乡村为目标,建设新兴义。为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国际知誉度的中国微电影品牌,全方位推介和强化以贵州兴义万峰林为标志的黔西南对外宣传品牌形象,让黔西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这次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中,湖鑫公司三个作品入围并获奖:《悠然楼纳》荣获三等奖,《不远的远方》荣获二等奖,《双乳峰》荣获一等奖。其中《悠然楼纳》曾荣获2014年第六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全国“魅力新农村”宣传片“金牛奖”。面对这些荣誉,湖鑫影视负责人胡承彬说:“得奖只是对我们这些微电影爱好者的一种肯定。然而更值得骄傲的是首届万峰林微电影盛典能在我们黔西南举办,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我们影视制作水平的帮助很大,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我们拍摄制作更多更好微电影、宣传好美丽黔西南的决心。”

  “万峰林太棒了,有着深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每个村落都可以支撑一个故事,建议由政府来主导,挖掘更深层次的具有原生态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拍100集具有文化内涵、故事性强的微电影,对外宣传这里的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旅游。”王玉斌如是说。他认为,现代人都想听过去的故事,有故事的地方才能吸引人来,原生态的人文环境、古色古香的村落才是真正的瑰宝。他建议,当地政府在开发万峰林景区时尽量保留一些原生态的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经过这样的对比,会产生更深远的效果。

  在组委会的安排下,2月6日,来宾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的迷人风光。“万峰林气势磅礴,具有雄壮美,山下又有油菜花海的娇柔美,真的是如诗如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生活在仙境里一样。”第一次来到兴义的张子奋,是中国经济贸易联合会副会长、美国美中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从南京初次来到兴义的她,对万峰林的风景十分着迷,不停地将不同的景点收入相机中。记者了解到,她此次参赛的作品《泼水》获三等奖。她希望能与黔西南在文化交流、旅游、农特产等方面进行对接,推介黔西南特色产品。

  “人在景中,景在机中”是记者现场最直观的感受。许多第一次来到美丽万峰林的来宾,随着“咔嚓”快门声,收藏了一处又一处秀美景致,对万峰林脚下如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充满向往,赞不绝口。“兴义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布依风味浓厚,温柔羞涩,与我们满族风格刚好相反,在服装上、语言上、精神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希望有机会来这里创作有布依特色的作品。”来自重庆邮电大学的在校学生刘方,说到对兴义的初次印象,赞誉颇多,对当地的民族元素有着浓郁的兴趣。她创作的《大道乡情》微电影获得了三等奖,讲述了一名老师与老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精品迭出的参赛作品中能脱颖而出让她深受鼓舞。

  “如果没有这次微电影盛典活动,我压根就不知道黔西南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兴义这座城市,必然到不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会错过这么美妙的风景。”来自暨南大学的学生王雪晔边拍摄马岭河峡谷的景观边告诉记者。王雪晔说她以前很少有机会看到像马岭河峡谷中特有的流泉飞瀑,悬崖绝壁等壮观景象。和其他第一次到黔西南来的人一样,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的她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快速按下快门。在本次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活动中,王雪晔的微电影作品《两个民族一个家》纪录片获得纪实类作品二等奖,这是让她感到特别欣慰的事。作品记录了一对夫妇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过与一般夫妻不同的是,这对夫妇来自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是爱让他们聚到了一起。但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却产生较大冲突,在磕磕碰碰的相互磨合中,因为爱与坚持,最终他们做到了和谐共处,共同经营起一个温馨的家。

  谈起微电影创作,王雪晔说那是一份极为辛苦的工作,为了拍这部纪录片,她与同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因为是这份爱与和谐,这种温馨与坚持,让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到黔西南走进万峰林、走进布依村寨,让她见识了这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布依村寨的祥和宁静以及布依族人民的朴实善良、热情好客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加上这片美丽的山水田园,又让她找到了创作微电影的那份和谐、爱与温馨,以及创作的动力。“如果有机会,我将会带着更多的同学朋友再次到这里来,领略这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告诉更多的人,在中国,有一个叫做黔西南的美丽的地方。”王雪晔说。

  来自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孟子为,其作品《只一天唱得过瘾》获得本次国际微电影盛典一等奖,这无疑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不过让他感到更高兴的是,黔西南这片土地让他眼前一亮,走进了一幅名副其实的山水长卷中。行走在马岭河峡谷时上时下的石阶上,孟子为显得极为兴奋,虽然气喘吁吁,但他不肯停下脚步。“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很幸运的,不知道上天是不是不公平,对这里的人们特别厚爱,让这里的人们拥有这诗一般的田园。”孟子为说,“今天的社会都在飞速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在走工业化道路,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走过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空气比这更新鲜、风景比这更独特的地方,今天在这里见到,可以说是很幸运,这是上天的赐福啊!”不管是气势磅礴的万峰林,还是险峻独特的马岭河峡谷,孟子为认为,那是上天赐予这里人民最珍贵的礼物,也是镶嵌在南北盘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活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先生发来贺电。他说,中国有句成语叫“见微知著”,希望各位影视工作者,艺术创作者,运用微电影这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理念,吸引大众参与,创造艺术精品,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我也很高兴的看到,这次活动是艺术下乡的生动实践。你们着眼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践行了对环境资源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郑重承诺,对影视领域与环保领域的公益性联合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本次活动于2014年10月在京启动,面向全国征集微电影优秀作品,共收到作品1360多部,全国160多家电视媒体、宣教中心、影视公司和100多所高校全力支持,5000多名微电影爱好者踊跃创作。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微电影人也参与其中。经过评委会的认真评选,纪实类、剧情类、宣教类、高校类、短片类以及动漫、MV、广告等类别的奖项尘埃落定,同时还产生了“万峰报春”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短片、最佳创意、最佳少数民族作品奖和最佳指导教师奖,可谓作品精彩,奖项纷呈。

  黔西南州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在这块拥有无限潜力的土地上,“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丽黔西南”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2013年、2014年成功举办的两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无疑使黔西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一个更新的起点上。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以建设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黔西南州积极推进“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通用航空、大会议会展”八大平台建设,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着力打造治疗、康复、养生、养老基地,建设健康服务业开放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

  微时代,大机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围绕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地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把产业做强,把城镇做特,把生态做美,让城区成为景区的会客厅,景区成为城区的后花园,加速以新思维、新路径、以美丽乡村为目标,建设美丽黔西南。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微时代、全媒体、新兴义”主题,就凸显了这一时代特色。万峰林国际微电影大赛永久花落万峰林,落户兴义,通过全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节点随意化、传播速度迅疾化、传播范围广泛化、传播效果扩大化,黔西南必将聚焦更多的世界关注。这是黔西南在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运用全媒体微时代传播新特点的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

  谈及微电影的发展,冷凇说,由于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大家没有太多时间去欣赏“长”的东西,微电影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以其制作周期短,宜于转发,传播速度快,制作门槛低,资金投入少等优势,通过它短小的、瞬间的震撼力去感染观众,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此次活动,有很多专业类的老师、学生都参与进来,非专业的也参与到其中,比如医科大学、林业大学、石油大学等等,这说明了其实拍摄微电的门槛并不高,这是从低门槛的角度上来讲,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微电影的发展才会很蓬勃、很迅速。

  冷松认为,在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微电影需要国际化传播的问题,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去构思,讲述中国故事,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故事;其次是需要精品化,此次活动,对1360部作品进行认真筛选,最后确定两百部获奖,大部分作品质量是参差不齐的,也就是说有些微电影的质量还不行,所以它需要精品化;第三是需要标准化,目前,微电影的标准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明确的标准,还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对它进行规范。就是基于微电影有国际化、精品化和标准化三大需求,才举办“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目的是把微电影的这三个标准做好。

  在传播学上,有一个观点叫“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传播要重于普通大众,也就是把大量的文化精英聚集在一起,形成传播“领袖”,让他们去转发、去传播,这样的方式将会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比如说,马云要是发一条微信,转发率一定是特别高的,普通人发一条可能就没有多少人看。因此,活动所邀请的,都是在微电影拍摄者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这次几百人的活动中,如果一个人发一条微博、微信,转发出去的就可能是四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人都能看到。这次活动收到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先生发来的贺电,受到了联合国的祝贺和认可,这非常不容易,所以特别希望把这样的活动搭建成为一个国际平台,把万峰林微电影盛典打造成为品牌,通过举办微电影节吸引“意见领袖”和文化精英来关注黔西南、关注兴义、关注万峰林。

  在运用微电影加强对外宣传方面,冷凇认为,黔西南可以在“请进来和走出去”上下功夫,举办这次活动做的就是请进来的工作,把专家、学者和微电影拍摄爱好者请来之后,大家自然就会去拍摄,拍摄之后就会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要走出去,就是要多组织州内这方面人才和爱好者到其他先进的地方学习交流,不断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今后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万峰林微电影采风活动,让更多的电影人带着他们的设备,到黔西南来创作采风。同样是在万峰林,不同的人就会拍不同的故事,有的拍人、有的拍景、有的拍事,有的可能搞创意创作或者是广告创作,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时代来讲,传播比制作更重要,所以就需要一些行为性的组织,比如说,黔西南州最近在搞的“快闪”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传播方式。黔西南在宣传上做文章,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个方面都做好。

  冷凇感慨,黔西南最美的风景是人,这里的人给他的印象是热情和纯朴,这里的海拔、温度、湿度、天气特别适合人类生存,这里的人民只争朝夕去发展自己的社会,去追求小康生活,黔西南的美景是全世界所独有的,万峰林一年四季任何时间都适合观赏,处处都是美景,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景色,来到黔西南,感觉这样的地方能够“洗肺、洗心、静心、静肺”,这里没有大城市的雾霾,来到这里心灵的雾霾也没有了,相信这里将会成为广大微电影创好者的乐园。

  作为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的嘉宾,赵天晓来到黔西南,带来了新思路。在他看来,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以“微时代、全媒体、新兴义”为主题,凸显了时代特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已经全面进入全媒体时代,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而且传播的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节点随意化、传播速度迅疾化、传播范围广泛化、传播效果扩大化。全媒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在内的各类媒体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接受资讯的强度,而且针对受众的寻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提供给受众,实现对受众的全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结合黔西南州的特点,赵天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围绕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两会提出黔西南州要因地制宜地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把产业做强,把城镇做特,把生态做美,让城区成为景区的会客厅,景区成为城区的后花园,加速以新思维、新路径,以美丽乡村为目标,建设新兴义。为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国际知誉度的中国微电影品牌,全方位推介和强化以贵州兴义万峰林为标志的黔西南对外宣传品牌形象,让黔西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这次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中,湖鑫公司三个作品入围并获奖:《悠然楼纳》荣获三等奖,《不远的远方》荣获二等奖,《双乳峰》荣获一等奖。其中《悠然楼纳》曾荣获2014年第六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全国“魅力新农村”宣传片“金牛奖”。面对这些荣誉,湖鑫影视负责人胡承彬说:“得奖只是对我们这些微电影爱好者的一种肯定。然而更值得骄傲的是首届万峰林微电影盛典能在我们黔西南举办,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我们影视制作水平的帮助很大,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我们拍摄制作更多更好微电影、宣传好美丽黔西南的决心。”

  “万峰林太棒了,有着深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每个村落都可以支撑一个故事,建议由政府来主导,挖掘更深层次的具有原生态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拍100集具有文化内涵、故事性强的微电影,对外宣传这里的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旅游。”王玉斌如是说。他认为,现代人都想听过去的故事,有故事的地方才能吸引人来,原生态的人文环境、古色古香的村落才是真正的瑰宝。他建议,当地政府在开发万峰林景区时尽量保留一些原生态的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经过这样的对比,会产生更深远的效果。

  在组委会的安排下,2月6日,来宾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的迷人风光。“万峰林气势磅礴,具有雄壮美,山下又有油菜花海的娇柔美,真的是如诗如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生活在仙境里一样。”第一次来到兴义的张子奋,是中国经济贸易联合会副会长、美国美中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从南京初次来到兴义的她,对万峰林的风景十分着迷,不停地将不同的景点收入相机中。记者了解到,她此次参赛的作品《泼水》获三等奖。她希望能与黔西南在文化交流、旅游、农特产等方面进行对接,推介黔西南特色产品。

  “人在景中,景在机中”是记者现场最直观的感受。许多第一次来到美丽万峰林的来宾,随着“咔嚓”快门声,收藏了一处又一处秀美景致,对万峰林脚下如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充满向往,赞不绝口。“兴义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布依风味浓厚,温柔羞涩,与我们满族风格刚好相反,在服装上、语言上、精神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希望有机会来这里创作有布依特色的作品。”来自重庆邮电大学的在校学生刘方,说到对兴义的初次印象,赞誉颇多,对当地的民族元素有着浓郁的兴趣。她创作的《大道乡情》微电影获得了三等奖,讲述了一名老师与老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精品迭出的参赛作品中能脱颖而出让她深受鼓舞。

  “如果没有这次微电影盛典活动,我压根就不知道黔西南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兴义这座城市,必然到不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会错过这么美妙的风景。”来自暨南大学的学生王雪晔边拍摄马岭河峡谷的景观边告诉记者。王雪晔说她以前很少有机会看到像马岭河峡谷中特有的流泉飞瀑,悬崖绝壁等壮观景象。和其他第一次到黔西南来的人一样,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的她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快速按下快门。在本次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活动中,王雪晔的微电影作品《两个民族一个家》纪录片获得纪实类作品二等奖,这是让她感到特别欣慰的事。作品记录了一对夫妇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过与一般夫妻不同的是,这对夫妇来自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是爱让他们聚到了一起。但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却产生较大冲突,在磕磕碰碰的相互磨合中,因为爱与坚持,最终他们做到了和谐共处,共同经营起一个温馨的家。

  谈起微电影创作,王雪晔说那是一份极为辛苦的工作,为了拍这部纪录片,她与同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因为是这份爱与和谐,这种温馨与坚持,让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到黔西南走进万峰林、走进布依村寨,让她见识了这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布依村寨的祥和宁静以及布依族人民的朴实善良、热情好客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加上这片美丽的山水田园,又让她找到了创作微电影的那份和谐、爱与温馨,以及创作的动力。“如果有机会,我将会带着更多的同学朋友再次到这里来,领略这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告诉更多的人,在中国,有一个叫做黔西南的美丽的地方。”王雪晔说。

  来自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孟子为,其作品《只一天唱得过瘾》获得本次国际微电影盛典一等奖,这无疑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不过让他感到更高兴的是,黔西南这片土地让他眼前一亮,走进了一幅名副其实的山水长卷中。行走在马岭河峡谷时上时下的石阶上,孟子为显得极为兴奋,虽然气喘吁吁,但他不肯停下脚步。“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很幸运的,不知道上天是不是不公平,对这里的人们特别厚爱,让这里的人们拥有这诗一般的田园。”孟子为说,“今天的社会都在飞速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在走工业化道路,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走过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空气比这更新鲜、风景比这更独特的地方,今天在这里见到,可以说是很幸运,这是上天的赐福啊!”不管是气势磅礴的万峰林,还是险峻独特的马岭河峡谷,孟子为认为,那是上天赐予这里人民最珍贵的礼物,也是镶嵌在南北盘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搜索